記者 邵建來
陸發(fā)田,一位普通的農民,出生在鳩坑鄉(xiāng)鳳山自然村,這里海拔平均四五百米。他的茶廠就在鳩坑種的原產地保護區(qū)。
陸發(fā)田說,從祖父、父親甚至更遠的年代,鳩坑茶一直貫穿著他們的生活,更牽動著鳩坑鄉(xiāng)上萬茶農的命運。
與茶農們共同致富,這是陸發(fā)田辦廠的初衷。過去,因為交通不便,陸發(fā)田常常一個人翻山越嶺,帶著炒好的茶葉到上海去零售,一個來回至少需要四至五天,有時半個月之久,受市場、技術、營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茶葉賣不出好價錢,甚至賣不出去。
在進城叫賣的過程中,陸發(fā)田感覺到,質量很是關鍵,要把提高茶葉質量作為一個突破口。說干就干,2012年,他東挪西借,一次投入300多萬元,建造了一個設備齊全、初具規(guī)模的制茶廠,邁出了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
質量是茶葉的生命,品相是茶葉的容顏。深諳此理的陸發(fā)田為了做響茶葉品牌,他每年都要參加市、縣舉辦的茶葉技術培訓班,且有計劃地出去學習取經,請科技人員和制茶專家到田頭現(xiàn)場指導,還與高山茶農簽訂“企業(yè)+農戶”合同,免費發(fā)放有機肥和茶園所用的一切生產物資,嚴格要求農戶按有機茶標準管理茶園,并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戶的茶葉。去年,為了引導農戶在700畝有機茶園中施放有機肥,陸發(fā)田一下拿出好幾萬元。今年陸發(fā)田向村民收購的鮮葉每公斤高達200元,僅此一項,就幫助周邊村的茶農人均年收入增加30%以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初80平方米的小茶廠已經擴展至1200平方米,陸發(fā)田的制茶工藝也越來越受客戶的青睞,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榮獲千島湖斗茶大會“鳩坑毛尖”金茶王獎和“千島湖毛尖”、“千島湖紅茶”雙料金茶王獎。
茶農笑了,陸發(fā)田也笑了。但笑過之后,他感覺身上擔子更重了,他決心立足鳩坑這塊茶葉“風水寶地”,產出更好的名茶,讓更多的茶農富裕起來,讓千島湖鳩坑茶的名聲越來越大。
千島湖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波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