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视频在线另类春色|一级在线AA免费观看|人人揉揉揉揉揉日日aV|国产剧情三级片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無碼精品A∨在線觀看中文|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您當前的位置: 國內新聞 > 時政要聞
尋找常山江:一條河見證一個奔流的時代
發(fā)布時間:2019-07-24 17:11:11

  常山江月亮灣景色(資料照片)。

  出杭州東站,跨過滔滔東去的錢塘江,高鐵折向西行,向著這條河的故鄉(xiāng)駛去。

  錢塘江的上游,有一段叫做常山江(又稱常山港),在常山縣境內綿延近50公里。正值梅雨季節(jié),是江水最豐沛的時候。我們往來于常山江兩岸,傾聽一個個有關這條江的故事。古往今來,河流與人類的文明史緊密相連。常山江的故事,起伏跌宕,是千里錢塘江難忘的章節(jié),是這個時代宏大史詩的縮影。

  1998年,“7·23”洪災沖毀常山江長風段道路。

  平安之河

  ——兩代水利人的冷暖記憶

  2019年的梅季特別長,雨水到7月中旬依然不肯停歇。在漫天雨霧中,往日平和散淡的常山江也變得行色匆匆。跟水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張曉波說:“今年的天氣,和1998年真像。”

  今年57歲的張曉波出生在水利之家,父親張育恩曾經(jīng)擔任過常山首任水利水電局長,張曉波自己后來也當過縣水利局副書記、副局長。從父親和自己的經(jīng)歷中,張曉波深深知道,在溫柔的外表下,水有多么險惡。

  1998年7月23日,常山江上游大水下泄,縣城段水位陡然上漲。當晚,張曉波正在城北的防汛指揮部參與指揮,此時江水已經(jīng)漫過防洪堤沖入縣城,在一樓的指揮部也很快進了水,大家先是站到椅子上,再到桌子上,眼見著水一點點漫過桌子上的電話機……大水沖了“龍王廟”,張曉波的心里一片苦澀。

  同一時刻,常山美麗照相館的老板王惠春正在店里忙活。看到街上來了水,王惠春急忙往樓上搬東西。水越漲越高,一樓幾乎被淹沒,搬不動的擴印機整個泡了湯。王惠春從二樓向外望去,街上漂滿了東西——電視機、電冰箱、沙發(fā)……

  事實上,常山縣城低洼地帶隔幾年就會被淹一次??h城段的防洪堤僅5年一遇的標準,基本不設防?!?·23”洪災,三分之二的城區(qū)進水,直接經(jīng)濟損失4億多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慘重的一次。

  痛定思痛,常山需要一條高標準的防洪堤,可算算巨額的投入,量量單薄的財政家底,許多人又皺起了眉頭。

  難道就任憑洪水肆虐而無所作為?難道就讓老百姓年年提心吊膽、承受生命和財產(chǎn)的損失?

  常山縣委縣政府下了決心,動員全縣各界,砸鍋賣鐵也要把防洪堤修好。張曉波記得,像他這樣的機關事業(yè)單位干部,連續(xù)3年,每年捐出一個月的工資;王惠春這樣的工商戶,也紛紛出資助力。常山人苦洪水久矣,縣里的號召得到各界的理解支持,社會捐資十分踴躍。張曉波說,建這條堤,老百姓就像自家造房子,看到施工單位有一點馬虎,都會向上反映。2002年,二十年一遇的防洪堤建成,此后,縣城再也沒有遭過水淹。用王惠春的話說,過去每到7月,碰到大雨天心就懸著,自從有了大堤,睡覺安穩(wěn)多了。

  放眼浙江,常山人拼力筑堤的同一時期,在經(jīng)歷“9711”重大臺災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也發(fā)出“全民動員興水利,萬眾一心修海塘”的號召,從1998年到2000年,靠著各方合力,建成百年一遇防潮標準的浙東千里海塘,給飽受臺災之苦的浙東人民拉起了生命線。常山大堤與浙東海塘,盡管規(guī)模相去甚遠,但都凝結著人們面對挑戰(zhàn)的擔當、團結、堅韌。走在大堤上,從鋼筋混凝土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溫度。

  常山城防大堤,是勒緊褲帶干出來的,但在張曉波的父親張育恩看來,這時候的條件,比過去已經(jīng)好太多。張育恩,今年86歲,面容清癯,雖然腿腳不大靈便,但頭腦很清楚。老人回憶說,1957年,常山開建首個中型水庫——獅子口水庫。當時哪有什么大型機械,幾乎全靠血肉之軀。工地上,來自周邊鄉(xiāng)村的幾千民工,肩扛擔子運送土石,手拉石碾平整土地,晚上就睡在工棚里。有一次,上游涌來大水,大壩堵口被沖開,張育恩說:“我那時候正在工棚里,聽到外面有人喊:‘來水了’,拔腿就往高處跑……”

  歷經(jīng)波折,獅子口水庫終于建成,下游萬畝糧田,從靠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

  新中國成立以來,常山建成水庫87座,山塘227個,大小防洪堤300多條,發(fā)揮了防洪灌溉發(fā)電等多方面效益。這些工程,大多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憑借艱苦奮斗建成的。從張育恩到張曉波,幾代水利人,在用一生描繪“水”字的同時,也寫下了一撇一捺這個剛勁的“人”字。

  如今的常山江,漁民又開始勞作。圖為許林富正在打魚。 拍友 李志強 攝

  清流之河

  ——三個家庭的生活轉折

  凌晨三四點的常山江,對許林富來說就像家一樣熟悉。64歲的他,闊面大耳,一身的皮膚黑里透紅。許家祖祖輩輩都在江上討生活,天不亮打魚、趕早市叫賣。常山江,就是他們的命根子。

  然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家的命根子不牢靠了。有那么幾次,許林富正在賣魚,氣呼呼沖來個大媽,說從他這買的魚燒起來有一股怪味,要退錢。許林富心里也打鼓,經(jīng)??吹窖匕兜墓S排黑水,沒有好水,哪來好魚。陸陸續(xù)續(xù),不少漁民轉了行:踩三輪車、殺豬賣肉、外出打工……許林富也只得離船上岸,以承包魚塘為生。

  這一時期,以錢塘江為背景,作家李杭育創(chuàng)作了“葛川江系列”小說,在《最后一個漁佬兒》中,他這樣寫道:“葛川江的污染一年比一年嚴重,兩岸的漁佬兒又只捕不養(yǎng),眼下江里的魚怕是還沒對岸的九溪自由市場上擱著賣的魚多……”

  幾家歡樂幾家愁。此時,常山江北岸、三衢山下的路里坑村,劉志亮兄弟卻迎來了好日子。常山石灰石資源豐富,宋代就有燒石灰的行當。上世紀九十年代,石灰鈣產(chǎn)業(yè)日漸興旺,劉志亮兄弟跟風建了兩個燒石灰的立窯,靠這棵天天冒煙的搖錢樹,一年下來有十來萬塊收入,兄弟倆相繼把媳婦娶回了家。

  好景不長,人們發(fā)現(xiàn),這條致富路不那么簡單:一個個石礦,讓三衢山變得千瘡百孔;四散的粉塵,讓這里天天“硝煙彌漫”,老百姓衣服也不敢晾到外面。碰到下雨,小溪變成“牛奶河”,輾轉匯入常山江……

  世紀之交,隨著發(fā)展理念逐步轉變,常山啟動了艱難的石灰鈣產(chǎn)業(yè)整治,從最低端的立窯開始關停,漸次升級到對全產(chǎn)業(yè)鏈的清理。

  轉型注定要付出代價。劉志亮說,燒石灰高潮的時候,村里人多錢多,進一頭豬,半個小時肉就賣光了;整治后,半頭豬到中午還剩好多。迷茫中,劉志亮看到了新的機遇:三衢山景區(qū)開發(fā),游客漸成規(guī)模,兄弟倆試著辦起了農(nóng)家樂。“剛開始,都不好意思向客人收錢,農(nóng)村人哪有向客人要飯錢的……”劉志亮說。到2013年底,兄弟倆的農(nóng)家樂擴大到50個床位,一年有幾十萬元收入。同樣是靠山吃山,從燒窯到開農(nóng)家樂,從吃子孫飯到吃萬年飯,滋味大不一樣。

  在轉型的大潮中,另一對兄弟,輝埠鎮(zhèn)的陳根偉、陳根軍,也陸續(xù)關掉輕鈣廠,做起商用冷柜的生意。陳根偉說:“開始也想不通,畢竟是干了那么多年的輕鈣行業(yè)。越到后面,越覺得不轉不行,早轉比晚轉好。”走進他們的浙江鮮雪海制冷設備公司,擴建的廠房剛投入使用,門口一輛大貨車,裝著滿滿一車冷柜,就要開往廣西。陳根偉說,輝埠鎮(zhèn)不少老板都從鈣產(chǎn)業(yè)轉行做冷柜,形成了產(chǎn)業(yè)集群,在全國幾十個省市設了辦事處,產(chǎn)品還銷往很多“一帶一路”國家。

  到今年6月,在常山縣委縣政府的強力推進下,最后幾家輕鈣企業(yè)關停,在常山燃燒數(shù)百年的窯火,此刻熄滅了。規(guī)劃中,未來常山的鈣產(chǎn)業(yè)將集中到少數(shù)幾家高端新企業(yè),走上生態(tài)高效的全新路子。

  整治石灰鈣產(chǎn)業(yè)的同時,常山縣對化工、養(yǎng)殖等行業(yè)也使出重拳。漸漸地,人們記憶里的常山江回來了。2018年,常山出境水Ⅰ類水質天數(shù)達149天,居錢塘江流域第一,兌現(xiàn)了“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諾。相較2016年的39天,兩年翻了近兩番。在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劉志亮、陳根偉、陳根軍等人的轉折與打拼。他們所做的一切,為家鄉(xiāng),也為下游;為自己,更為子孫。歷史,會記住他們漂亮的轉身。

  對比“葛川江最后的漁佬兒”福奎,漁民許林富有不一樣的結尾:他又回到常山江,操起了熟悉的漁網(wǎng)。今年3月,他還學著政府放流魚苗的做法,集資從江蘇買來2000斤蟹苗放到江里:“10月開始抓,可以長到六七兩一個?!?/p>

  許林富的兒子許華春,也接力當上漁民,另外,他還有個身份,是家門口這段常山江的三級河長。平時,他一邊捕魚,一邊盯著有沒有人排污、采砂,看到水上垃圾,順手就撈上來,“前幾年撈得多,現(xiàn)在垃圾也不大看得到了?!痹S華春說。

  招賢古渡口,記者眺望常山江。 于山 攝

  宋詩之河

  ——一條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脈

  在常山采訪的第三天,梅雨暫歇,陽光讓這片天地更加明艷生動,就像南宋詩人曾幾路過常山時寫下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一段時期,常山和其他地方一樣,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視野的限制,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今天,水患平息,清流歸來,時代喚起了常山人更深沉的思念:尋找這方水土積淀千年的文化。

  常山西通江西,往南經(jīng)江山連接福建,沿常山江東下,可直達杭州連通京杭大運河。歷史上,這里是水陸中轉的要地。古詩這樣描繪常山江上的盛景:“日望金川千張帆,夜見沿岸萬盞燈。”

  招賢古鎮(zhèn)是常山江上的重要口岸。家住碼頭邊的洪有生,今年已有83歲,講起話來依舊中氣十足。他說,小時候,常山江水運還很興旺。從杭州、蘭溪等地上行的貨船,裝著布匹、服裝、鹽,在這里上岸轉運;來自開化等上游方向的船,載的多是重貨,像蠟石、煤炭、石灰,也有柑橘、茶油和瓷器。幾百米長的招賢街上,可查證的商戶就有120多家。

  追溯常山歷史,最為興盛的要數(shù)宋代。特別是宋室南渡后,常山江成為兩浙連接南方諸省的樞紐。招賢鎮(zhèn)黨委書記曾智盛說,2001年,在上游的閣底段,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條宋代沉船,裝滿來自景德鎮(zhèn)的瓷器。當時,他有幸目擊,瓷器胎薄如紙,十分精美。

  有宋一代,常山考中進士的就有95人;眾多遷客騷人,包括陸游、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在這里留下行跡與詩作,僅“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就有40余首。目前搜集到的有關常山的宋詩,已有1000余首。

  在建設文化浙江的大背景下,我省正在重點打造四條詩路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和大運河詩路。常山縣主要領導介紹,常山江上的宋詩文化獨樹一幟,縣里為此提出打造“宋詩之河”,擦亮這顆錢塘江詩路上的明珠。

  目前,常山縣已初步擬定《“宋詩之河”文旅融合發(fā)展規(guī)劃》,啟動了招賢古渡、芳村古街、四賢祠等一批宋代文化遺存的修繕與恢復,在招賢鎮(zhèn)等地打造三條宋詩文化長廊。

  常山江風光(資料照片)。

  漫步宋詩題刻長廊,那些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婉轉的詩句,帶我們穿過時空,感受詩人的心境。在招賢古渡,我們遙想陸游筆下的景象:“行人爭晚渡,歸鳥破蒼煙”;步入新建的楊萬里詩歌紀念館,一尊詩人把酒揮毫的塑像,讓人想到他的快意之作:“一生憎殺招賢柳,一生愛殺招賢酒;柳曾為我礙歸舟,酒曾為我消詩愁?!?/p>

  傳承經(jīng)典文化,不只有黨委政府的努力,更有蓬勃的草根力量。在常山,我們聽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民營企業(yè)家周志勝,當年在國有常山越劇團解散后,把流散的演員重新召集起來,創(chuàng)辦常山泓影越劇團,在省內屢屢獲獎,多年來他為此投入巨資;非遺傳承人曾令兵,走進學校社區(qū),帶動年輕人學習國家級非遺“喝彩歌謠”,最近,他還唱到了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伏以:天地開場,日月同光;今日黃道,魯班上梁……”古老的喝彩詞,唱出中國文化千百年的滄桑,唱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些故事,是當代常山人在宋詩之河寫下的新詩。靠著這份對文化的執(zhí)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血脈像江水一樣綿延不絕;靠著這份堅忍,我們民族的命運就像江流一樣,雖然蜿蜒曲折,但終究奔流向前。

  駐足招賢古渡,在百年古樟和黃連老樹的守護下,一段斑駁的石階通向泊船碼頭。極目遠望,一葉輕舟,劃過千年煙雨,正緩緩駛來。


責任編輯王建才

掌上千島湖

掌上千島湖

微千島湖

微千島湖

淳安發(fā)布

淳安發(fā)布

千島湖新聞三分鐘語音版

千島湖新聞
三分鐘語音版

千島GO購

千島GO購

媒美購

媒美購

鄯善县| 共和县| 永济市| 融水| 三原县| 庄河市| 重庆市| 临西县| 丰都县| 黄龙县| 桐柏县| 靖西县| 连江县| 青州市| 南澳县| 华池县| 泰和县| 霞浦县| 信丰县| 新化县| 延津县| 哈尔滨市| 清徐县| 墨竹工卡县| 祁门县| 新邵县| 扎囊县| 七台河市| 盐津县| 余江县| 来安县| 阜南县| 仁化县| 仁寿县| 新晃| 新泰市| 积石山| 柳州市| 泸西县| 和田县|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