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日報創(chuàng)刊70周年。70年來,幾代浙報人積極傳播黨的政策主張,記錄時代風(fēng)云,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留下許多影響深遠的新聞佳作。在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浙江日報和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浙江大學(xué)傳媒與國際文化學(xué)院,于4月中旬啟動了“同走新聞路”大型融媒體采訪。連日來,以浙江日報部分新聞佳作為脈絡(luò),由原作者、一線骨干記者和浙大新聞專業(yè)學(xué)生組成的三代新聞人隊伍,重讀佳作、重返現(xiàn)場,傳承歷史、賦能未來,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浙江新聞客戶端今天推出系列報道第五篇《一戶農(nóng)家七十年:根與土的史詩》。
“咔嚓”,1950年3月的一天,嘉興城郊七星橋。燦爛春光里,20歲的徐永輝瞇起左眼,麻利地摁下快門。鏡頭框住的,是第一次拍照的雇農(nóng)葉根土一家,4歲的兒子葉興富一臉驚嚇的神情。
“咔嚓”,2019年的一個春日,仍在七星橋。蒙蒙細雨中,90歲的徐永輝再次將鏡頭對準同樣已是滿頭白發(fā)的興富,端著相機的手穩(wěn)健如初。
七十載春秋,和新中國億萬個家庭一樣,葉家像一棵樹,開枝散葉,努力生長。徐永輝則在200余次的采訪中,用鏡頭持續(xù)記錄這一家四代人的生活。
作為“同走新聞路”的一支小分隊,我們跟著浙江日報老記者徐永輝北上嘉興南下臺州,重訪安居兩地的葉家人。7天同行,我們傾聽的,是一位記者和一戶農(nóng)家的70年情緣;感受的,是浙江大地的滄桑巨變。
今年4月15日,在“同走新聞路”報道啟動儀式上,徐永輝向參加同走的后輩記者和浙大學(xué)生,展示自己拍攝的葉家照片。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魏志陽 攝
“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好喜歡……”踏上行程,徐永輝最先和我們分享的,竟是這首歌。
“那是我第一次被批準單獨下鄉(xiāng),去采訪解放后的新變化?!彼闹v述,讓畫面漸次生動: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春天,百廢待興;年輕的記者,意氣風(fēng)發(fā)。帶著報社唯一的相機,他輾轉(zhuǎn)8個小時,重回一年前他躲避國民黨空襲的嘉興七星橋。曬場上,兩個孩子又唱又跳,讓他喜不自禁地端起相機。當(dāng)畫面定格,他卻心頭一沉:他們還穿著解放前的破布爛衫,腰間系著一條稻草繩,面泛菜色!
五味雜陳之際,附近低矮的土屋里走出一對夫婦?!澳芙o我們?nèi)遗膹堈諉??”男主人葉根土熱情問道。
今年春天,90歲高齡的老記者徐永輝(左一)和年輕記者何蘇鳴(右三)前往黃巖涼棚嶺村看望葉興法一家。大家圍坐在圓桌旁,開心地回憶過往。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邵全海 攝
70年后,這張黑白照片帶給我們的觸動,與當(dāng)年徐永輝的感受別無二致:全家人雖衣衫襤褸,可憨厚的笑容里,盛滿對未來的期盼。
“那晚我失眠了。”徐永輝說,他是苦出身,自然和農(nóng)民心貼心。他深信,舊社會的苦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消除,可站起來的中國人定能在不遠的將來告別貧窮,“我想用鏡頭記錄這些改變!”
拍完照沒多久,葉根土攢了些錢,帶全家回原籍臺州黃巖涼棚嶺村去了。當(dāng)徐永輝興沖沖拿著照片再到七星橋時,眼前已人去屋空。
“我這人有點軸?!毙煊垒x回憶,后來每次路經(jīng)黃巖,他都留心打聽,問鄉(xiāng)村郵遞員,問旅店掌柜,問長途車司機……終于,1959年,那張9年前拍攝的照片和徐永輝一道,風(fēng)塵仆仆地出現(xiàn)在葉根土面前。
“這拍的是我們?nèi)覇??”已是隊里積極分子的根土似乎已記不得9年前窮窘的模樣。
“這里就是你們的新家??!”徐永輝也瞧不出葉家9年前那種破敗的景象。
“高興,太高興了!”歌聲中回憶那場相見,徐永輝說,才9年時光,根土家的變遷就讓人恍若隔世,“我激動得不知如何回應(yīng),于是舉起相機:‘來,再拍張全家福吧!’”
“咔嚓”,葉家人的笑臉再次被定格。這組圖文報道《一戶人家十年間》,由報社總編配以長詩,發(fā)表在1959年9月23日《浙江日報》第4版。這是徐永輝第一次大版面發(fā)稿,他收到了數(shù)不清的讀者來信。大家都說,在根土身上看到的分明就是自己。
嘉興市南湖區(qū)逸和源養(yǎng)老院,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一位拄著拐杖的古稀老人在門口迎接。
“興富啊,上回說一起整理照片,今天我都帶來了!”未及走近,徐永輝標(biāo)志性的大嗓門就沖他響起。
興富是葉家大兒子,18歲在黃巖應(yīng)征入伍,轉(zhuǎn)業(yè)時機緣巧合被分配到嘉興,如今在離七星橋不遠的逸和源養(yǎng)老。
從毛頭小伙到耄耋老人,徐永輝到根土家走訪200多次,拍了幾百張照片。翻看照片,一段段往事穿越時空呼嘯而來。
“姐姐婚禮,你送的禮物最重!”拿著一張黑白照片,興富不無“嫉妒”地回憶。
那是1962年國慶,在全省上下移風(fēng)易俗、破舊立新的當(dāng)口,根土要嫁女兒了。
“我沒想到,根土真沒給女兒準備嫁妝;更沒想到,我準備的那份賀禮——集合兩張全家福的相框,被他當(dāng)作陪嫁?!毙煊垒x說,因為這場婚禮,根土成了我省移風(fēng)易俗的帶頭人,《陪嫁的“傳家寶”》照片還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了。
“這張‘同心照’也不錯吧?”拿起興富弟弟興友和對象冬青的照片,徐永輝咧嘴笑了。
彼時,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召開。剛到葉家重訪的徐永輝聽說興友“找對象”去了,立刻尾隨去“把關(guān)”?!拔覀冋J識一年多,準備共建小家庭?!迸d友直率地向徐永輝“匯報”?!翱吹剿麄z在讀‘全會公報’,我就知道,這門親事靠譜!”徐永輝說。
1998年,一場特大洪水肆虐中國,成千上萬黨員拼搏在抗洪一線。那年,興富26歲的兒子勝忠光榮入黨?!翱茨惝?dāng)時自豪的樣子!”拿起父子倆看黨刊的照片,徐永輝臉上的驕傲可沒比興富少半分。
2013年,全國研究生報名人數(shù)再創(chuàng)新高,達176萬余人,葉家曾外孫女楊希晨考取上海理工大學(xué)研究生。
“這張畢業(yè)典禮照片,是我凌晨4點趕往上海拍的。我和希晨說,她是葉家第一個本科生、研究生,幫我這個‘文盲’圓了夢!”說起往事,徐永輝感慨連連。
“徐老就像家人一樣!”興富說。70年來,葉家的大事記里總有徐永輝的身影,而《浙江日報》也未曾缺席,他的《陪嫁的“傳家寶”》《一戶農(nóng)家六十年的故事》等作品相繼見報,葉家的故事走向全國。
個體與時代總是緊緊相連。通過一張張照片,我們看到葉家人穩(wěn)穩(wěn)扎根于這片火熱的土地,昂首挺胸,生生不息。
開啟“同走新聞路”的旅程時,我們心中藏著疑問:為什么是徐永輝?為什么是葉根土一家?
黃巖澄江街道涼棚嶺村,從村口走向葉家小樓時,徐永輝走得特別慢,生怕錯過任何細微變化;也說得特別多,對葉家的一切如數(shù)家珍:興富的兒子勝忠在國有企業(yè)上班,興友的兒子呈劍在臺州開海鮮餐廳,興法的兒子偉平則經(jīng)營五金生意……
“我一次次來到這里,看著一戶連件完整衣服都沒有的雇農(nóng),蓋起小洋樓,買了小轎車,出了大學(xué)生。這不只是他們的生活變遷,也是新中國70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用鏡頭記錄他們的堅持與奮斗,為時代作證,是我的幸福。”他說。
堅持與奮斗,又何嘗不是對徐永輝的最好注腳?
無論過去70年還是同行這7天,無論起早摸黑還是山路崎嶇,我們都深深感受到徐永輝心中的堅定信念——記者一定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因為他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同走新聞路”報道小分隊走進大棚,追蹤葉根土外孫楊輝軍(右一)的生活。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邵全海 攝
采訪的最后一程,我們來到平湖泥濘的瓜地,見到了正在忙碌的楊輝軍夫婦。
楊輝軍是根土的大外孫,他依舊是個農(nóng)民,但已不是根土當(dāng)年那樣的農(nóng)民。12年前上春晚時,他開始學(xué)種西瓜,如今已成好把式,把西瓜種出臺州,種到溫州、上海甚至西北地區(qū)。去年底,他又在平湖市郊支起了大棚。
“希晨呢?”“回上海啦,現(xiàn)在考上公務(wù)員,只有節(jié)假日才回來?!薄芭畠憾脊ぷ髁?,你倆還這么拼命?”“還干得動!再干幾年”……
“好日子不就是這樣一天天、一年年奮斗出來的嗎?”徐永輝轉(zhuǎn)頭問我們,亦像是自問自答。越過他的白發(fā),輝軍剛買的白色SUV格外亮眼。
在新中國的歷史中,根土一家的經(jīng)歷也許很普通,但因70年的持續(xù)記錄而變得不普通;根土一家的故事也許很尋常,但千千萬萬個“根土的70年”拼起來就不尋常。他們,匯成共和國的“根”與“土”。
徐永輝與參加“同走新聞路”報道的年輕記者、大學(xué)生們合影。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汪馳超 攝
(資料照片:老記者 徐永輝 提供)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責(zé)任編輯:姜智榮
最新播報
更多>>掌上千島湖
微千島湖
淳安發(fā)布
千島湖新聞
三分鐘語音版
千島GO購
媒美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