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文|毛有根
即將進入的盛夏時節(jié),是江南一帶每年做醬的季節(jié)。
醬,分為六月醬和八月醬,這兩種醬,配料和制作方法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制作的季節(jié)和時間不同。六月醬是六月天曝曬出來的醬;八月醬是八月天大太陽曬出來的醬。
制醬的工藝很繁雜,可母親每年會不厭其煩地制醬。
制醬的第一步是泡豆子。先用官升或木斗桶從陶瓷壇子里量出黃豆或蠶豆,拿到井邊淘洗干凈后,回家沉泡在水桶里。等豆子都臌脹了,把黃豆倒進鐵鍋里,加入適量的水,燒大火煮熟。等鍋里飄出黃豆的香味,母親會盛上一碗黃豆,澆上自家產的蜂蜜,給我們小孩解饞。
豆子煮好后就是做醬豆了,這是制醬過程中的第一次發(fā)酵。等黃豆涼透了,按二比一的比例,將黃豆拌上面粉,讓一粒粒黃豆渾身都裹滿面粉,攤平后蓋上布衭,在布衭上再鋪上一層事先砍來的嫩黃金枝葉。黃金枝葉能幫助黃豆發(fā)熱發(fā)酵。一個星期左右,掀開布衭,可以看見黃豆表面長出了黃黃的茸毛,這說明黃豆發(fā)酵成功了。然后,將結塊的黃豆搓開,放太陽底下曬,曬干了就是醬豆,收藏好備用。
要制出好吃的醬,不僅醬豆的質量要好,而且還要把醬曬好。
曬醬之前,要調好醬豆和水、鹽的比率。取出一定的醬豆在缽頭里,放適量的水和鹽拌勻,這是技術活,放水和鹽的多少,決定醬的好壞。醬拌好了,然后用沙布或棕匹扎住缽頭口,這樣蒼蠅和蟲子飛不進去,而太陽光可以照曬進去。將缽頭搬到一個日照時間長的地方,早晚不用搬動,不然醬會酸掉。遇到下雨時,拿一個斗笠蓋上,斗笠上用重一點的東西壓住,防止被風刮走,這樣既可以避雨水,醬又透氣,蓋的太嚴實醬也會發(fā)酸。曝曬半個月至一個月,醬有了第二次發(fā)酵,香味撲鼻,味道更加鮮美。
醬還可以做成醬塊,我們小時候,醬塊成了很好的零食。醬塊制作也很煩,先要將老南瓜刨掉皮,再刨成絲曬干。曬干的南瓜絲放飯甑里蒸熟,又將南瓜絲曬干。然后將曬干的南瓜絲拌上醬,用筷子一坨一坨挑在團笆里,曬上兩三天,辣絲絲鮮美的醬塊就做成了。
以前的農村,一年到頭都要吃醬,早晨吃早飯用醬就著吃,平時吃苞蘿粿時批上醬吃,若是批上醬的苞蘿粿放火上烤一下,那香噴噴的更加好吃。去到離家遠的野外干活,也會帶上苞蘿粿批醬吃,帶著方便吃起來也美味。
我是吃著母親做的醬長大的。母親熬的醬別有風味,她會把平時舍不得吃的小魚干,沉泡在青邊碗里;再取下擱板下的火腿,割下一小塊精臘肉,切成肉丁;準備好姜、蒜和紅辣椒,再從醬壇里用湯勺舀了足足一小碗醬。然后母親將一塊腌過的豬板油放進熱鍋,等熬出了豬油,挑出油渣,倒入醬翻炒,然后將臘肉丁和小魚干倒入,加適量的水熬制一會;最后倒入姜、蒜和紅辣椒,再熬上兩三分鐘,一大碗色香味具全的醬就熬好了。
二十多年前,我外出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由于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好幾年沒回老家看望父母。父母體諒我的苦衷,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看望我一家人,還為我熬了一大瓶香干臘肉醬。吃著母親千里之外送來的醬,我的雙眼糢糊了。這一瓶醬讓我終生難忘。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鄒楚環(huán) 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