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文|鄭凌紅
坦白地說,那天,我在一家書屋徘徊了很久。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并沒有想著買回家。
可是,內(nèi)心總有個聲音告訴我,如果這次不買,或許下次也會與它擦肩而過。每一個人,對一本書應該要懷有“舍得”之心。何況,那是書店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一本舊書。我想不通,它為什么竟然神奇地打動了我?
這兩年,捫心自問,覺得自己非常珍惜時間。當然,時間在我手上不經(jīng)用仍然是不爭的事實。想著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更多的事,是一個人堅持不懈地追求。
我也一直在研究時間,試圖讓時間在我身上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作為《時代周刊》評出的2018年十大非虛構好書,探索時間的驚人真相,顛覆對世界的固有直覺,是讀者對《時間的秩序》的整體認知和肯定。作者卡洛?羅韋利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為時空物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書中他分三大部分解讀了時間的奧秘和世人對時間的困惑。
在《時間的秩序》中,時間被解構為一種“頑固的幻覺”,這一論斷猶如一記重錘,敲碎了我們對時間習以為常的認知。時間并非均勻流逝的河流,而是人類意識編織的敘事網(wǎng)絡。當我們說“時間管理”,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與自我欲望的談判;當我們感嘆時光飛逝,實則暴露了個體存在本身的固有焦慮。
作者在現(xiàn)實和探索之間,權衡分析,解剖常規(guī)之外的“真相”——時間的終極意義。最終指向一個存在主義命題:沒有絕對的時間秩序,只有每個生命自主創(chuàng)造的時間景觀。當認識到時間是人類意識的產(chǎn)物,我們反而獲得了重塑時間的自由。在熵增的宇宙中,唯有清醒的當下體驗能夠抵抗時間的侵蝕——這或許就是有限生命對抗無限時空的最優(yōu)雅姿態(tài)。
而圍繞這一核心觀點,作者展開了層次性、系統(tǒng)化地闡述,讓讀者對時間的真相,由驚覺走向顛覆固有直覺的深刻反差。
第一部分,作者告訴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時間均勻流逝,獨立于其他事物,從過去流向未來,能用鐘表度量,在進程中,宇宙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次第發(fā)生: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是既定的,未來是開放的……然而這一切都被證明是錯的。我們所說的“時間”是一個多結(jié)構、多層次的集合。經(jīng)過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時間逐漸失去一個又一個層次。本書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時間的這種“崩塌”。
第二部分,在我看來,作者描繪的是時間“不著痕跡”帶給我們的思考。為什么年少時,時間過得慢,為什么年歲漸長,時光飛逝,時間不經(jīng)用?作者試圖用他所研究的量子引力去剖析這個極端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景象,并賦予其自洽的意義。為了什么?為了這個“沒有時間”的世界。
第三部分,在作者看來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為,這部分與我們的“困惑”緊密相連。在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肯定有什么東西導致了我們熟悉的時間的產(chǎn)生,以及它的秩序,讓未來不同于過去,讓它平滑流動。我們的時間肯定會以某種方式出現(xiàn)在我們周圍,至少是因為我們而生,也依循我們的尺度。
“第一步是我懷疑故我在,第二步是我思故我在,第三步是記憶……”書中的觀點認為,記憶作為時間的重要鏈接,它把分散在實踐中的過程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存在于時間中。由于這個原因,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是同一個人。
理解我們自己也就是反思時間,而為了理解時間,我們也要反思自己。
這樣的反思,其實是為時間作“代言”。因為,時間的流逝不在于過程,而在于通過“過程”你抵達了怎樣的“終點”。如果時間的來源是自我的恒定認知,那么時間的流動則是有跡可循的。它由引力場決定,這種真實實體有自己的動力學,由愛因斯坦的方程描述。作者進一步撥開迷霧:“如果忽略量子效應,時間與空間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巨大膠狀物的某些方面?!?/p>
但世界是量子的,膠狀時空也只是個近似物。在世界的基本結(jié)構中,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只存在把一個物理量轉(zhuǎn)化為另一個物理量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計算概率與關系。
巴門尼德想要否認時間的存在,柏拉圖假想出一個存在于時間之外的理念世界,黑格爾談論的時間里精神超越時間并且充分了解自身,這些全都是為了逃避這個令人焦慮的時間。為了逃避這種焦慮,我們想象出“永恒”的存在,一個在時間之外的奇怪世界,我們想要和不朽的未來對談,暫息,甚至同處一室。
我們正開始瞥見時間的奧秘。我們可以看到?jīng)]有時間的世界;可以用心靈之眼感知世界的深刻結(jié)構,如我們所知,時間不再存在:就像山上的傻瓜看到日落時,發(fā)現(xiàn)地球在轉(zhuǎn)動,而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我們就是時間。
時間和空間相連,互相包容,也互相牽絆,或者成就。但是作為個體的人,多半是“空間”的扮演者,這是一方在神經(jīng)元連接里由記憶痕跡開啟的空地。
現(xiàn)代社會的最大悖論在于,我們發(fā)明了精確計時工具,卻淪為時間的囚徒。秒針的每一次跳動,都在強化著績效社會的規(guī)訓邏輯,將生命異化為可計算的生產(chǎn)單位。羅韋利揭示的時間量子性暗示:所謂連續(xù)的時間感,不過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制造的認知幻象。這解釋了為何童年夏日漫長而中年歲月匆匆——時間密度永遠與意識強度成反比。
但時間的解構不應導向虛無,而應引發(fā)存在的覺醒。當物理時間崩塌,真正的時間才開始顯現(xiàn):那是普魯斯特式的體驗時間,是禪宗所謂的“當下即永恒”。古代哲人用日晷丈量光陰時,他們理解的時間是天地人神的共舞。而在數(shù)字時代,我們亟需重建這種詩意的時間感知,將生命從鐘表的暴政中贖回。
我們是記憶,我們懷舊,我們期許著不會到來的未來。由記憶與預期開啟的空地就是時間:有時是痛苦的來源,但終究是一份巨大的禮物。
當然,我們想要獲得這份“禮物”,必須拋開時間的概念和所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把自己寧靜地浸入我們有限的時光,去品味時光每一次飛逝的強烈震顫和我們短暫存在中的寶貴時刻。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鄒楚環(huán) 謝旻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