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文|余書旗
在遂安,有一種方言稱父親為“在[zài]”,稱哥哥為“咋咋[zǎzǎ]”,兩者之間的發(fā)音很接近,這是為什么?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對父母親的稱呼因時代、地域和文化差異而豐富多樣,遂安雖然是一方小小的土地,但大家對父母親的稱呼卻并不一致。
先說父親。“父”這一稱呼最早見于甲骨文,是對父親的統(tǒng)稱,如《詩經(jīng)》“父兮生我”。而升華為“父親”這一書面化的尊稱,也早在《史記》中就已出現(xiàn)。“爹”這一口語化的稱呼是在宋代以后開始普及的,陸游詩中“爹來喚汝買酒,囊里無錢莫怪?!笨梢娺@一稱呼已在民間普及,這一稱呼在北方方言中保留較多。唐代以前曾有一段時期稱父親為爺,如《木蘭辭》“阿爺無大兒”,明代以后“爺”才逐漸演變?yōu)樽娓傅姆Q呼。魏晉至唐代也有稱父親為“阿父”的,《世說新語》中有“阿父!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一說。而稱父親為“嚴君”最早的記載為周易:“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后專指父親,如“家嚴”。
現(xiàn)代方言中,稱父親為爸、爸爸是最普遍稱謂,也有稱爹、爹爹的。而河南、山東部分縣市仍稱父親為“爺”。在吳語區(qū)的蘇南、上海、浙江部分地區(qū)稱父親為阿爸、爸爸較普遍。
在中國,對母親的稱呼因時代、地域和文化差異也呈現(xiàn)多樣化,上古至先秦稱母?!澳浮弊钤缫娪诩坠俏?,是最古老的通稱,如《詩經(jīng)》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稱母為妣在《爾雅·釋親》有記載:“父為考,母為妣”,最初泛指父母,后世專指已故母親,如“先妣”。
“娘”,原指年輕女子,唐代后逐漸用于母親,如杜甫詩“爺娘妻子走相送”,明清時期普及為常用稱呼?!澳镉H”是較文雅的書面或口語稱呼,常見于明清小說?!皨寢尅币辉~在宋代已有記載,如《東京夢華錄》中就頻繁出現(xiàn)這個詞,最初為孩童語,后演變?yōu)橥ㄓ梅Q呼,近現(xiàn)代成為主流。
從上古的“母”“妣”到現(xiàn)代的“媽”,稱呼的演變反映了語言簡化、地域文化和時代審美;從北方的“娘”到吳語中的“姆媽”、閩語的“阿母”,方言差異則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這些稱呼不僅是親屬稱謂,而且更承載著地域記憶和情感聯(lián)結。
談古論今,品大論小,只為證實遂安方言對父母親的稱謂確實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稱父親為爸、爸爸,爹、爹爹的是全國通用的稱呼,遂安方言亦然,但遂安方言的另一種稱呼就較少見了,比如說界首和原遂安十八都章家那一片區(qū)域的方言稱父親為“在[zài]”,稱哥哥為“咱咱[zǎzǎ]”,兩者之間的發(fā)音很接近,這有什么來頭嗎?當然有,這得從唐朝說起。
唐朝是對父親的稱呼變化最多的一個朝代,除了父親,還有“爺”“耶耶”。
在正式場合,一般叫“父親”或者“大人”。平日里,大家一般管父親叫“阿耶(爺)”“耶耶(爺爺)”,在杜甫的《兵車行》里,就有一句“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里的耶,就是指父親,而唐朝人管爺爺一般叫“阿翁”。
還有一種稱呼最讓我們詫異,因為唐朝人還管父親叫“哥”。顧炎武《日知錄》中記述:唐時人稱父為“哥”?!杜f唐書·王琚傳》記載:“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這里的“四哥”,就是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李旦,因為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所以玄宗稱父親“四哥”。那唐朝人管哥哥叫啥?唐朝人稱呼哥哥為“阿兄”,有時候也叫“哥”。
哥在唐朝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中原的叫法,它屬于外來語,它是私下場合的叫法,直到南宋才流行稱父親為“阿公”。
這樣說來,遂安方言中稱父親為“在”并不是無中生有,因為遂安方言哥哥的稱呼為“咋咋”,“在”“咋”的聲母均為“z”,也許古人為了在日??谡Z稱呼時把父與哥區(qū)別開來,就把兩者的發(fā)音稍微變了一下。
相比之下,母親這一稱呼的演變就簡單多了,遠古時的姆媽、媽仍然是現(xiàn)在遂安方言的主要稱呼。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鄒楚環(huán) 余程耀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