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余新蘇
神州大地,川繁水豐,泉眼無數(shù)。各地人們心中都有自己最認(rèn)可的“第一泉”。
姜家鎮(zhèn)赤城村石山自然村有一處泉水取名叫:人間第一泉,本地人稱之為圣塘圣水。山野之中的一處泉水,為何有如此大的名號?這里是有故事的。
石山自然村,靠北是高山,對面南側(cè)筆架龍門山,西為白際山下一條長幾十里的大山川,只有東面一出口,在出口高高的巖石下,有一處寬約十五米,高約一米大的巖石洞口,一股泉水清澈得像一塊碧綠的翡翠,鋪滿全池。
整個泉水池分里外南北兩池坐落,大約一千兩百多平方米。里池的上方有一棵碩大的古樟將全池覆蓋,天光云影是古樟,碧波蕩漾還古樟。在泉水出口的巖石坡面上,刻著“人間第一泉”五個隸書大紅字。池塘里花色各異的小金魚,到處尋人覓食,供人逗樂。
如此美好的泉水池,不是當(dāng)代人工造就的景光,而是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自然實(shí)體。赤城余氏如欽公,就因這泓泉水,于明朝洪武年間(約1380年),遷居此地筑巢安家。赤城余氏前輩文人亦把此景列入本村宗譜里居圖八景之一。清光緒丁酉宗譜(1898版),有記載:“瀛山行去石山連,試到人間第一泉。似此清濤方號醴,不輸活水自成川。功深端合修仁紀(jì),名重惟因激濁傳。流作好溪歌圣澤,未容廉讓便居先?!庇谑呛笕司鸵栽姙樽C,在泉水出口的巖石上,刻上了“人間第一泉”字樣。
此塘一年到頭保持常溫,冬暖夏涼。到了寒冬臘月,水霧繚繞,暖意濃濃,像一只大柴鍋在燒水,水是溫溫的。本地人均稱此塘為圣塘,泉水為圣水。因?yàn)閭髡f歷史上有位君王與此泉有關(guān)。傳說,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移民屯田,有一年,安徽、浙江一帶,遭到百年一遇的干旱,糧食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朱元璋四處察看災(zāi)情,一天他來到白際山下的睦州十六都郭村璜源源里,一眾人干渴難耐。此時,隨從中有位風(fēng)水大師,看到石巖山上喬木高聳入云,石巖下面草叢青綠油光,泥土滋潤帶濕,便斷定此處有泉,可要取出泉水,需要圣人御劍劈下巖石。朱元璋二話不說,手握御劍按照大師指定位置,拼盡全身神力一劍劈下,當(dāng)即巖石崩裂,在地上砸出兩個大泥坑,巖下和泥坑底部,分別涌出帶有霧氣的泉水,而且水量越來越大,很快就把兩個泥坑灌滿。
本地村民把這處泉水看作是一處非常神圣的地方。他們將石巖洞口的泉水,用作生活飲用水,全村人像保護(hù)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hù)泉水出口。北池南側(cè)部分用來洗菜洗衣,用幾塊特大的青石板和埠梯供人使用;外池也就是南池用作灌溉澆地生產(chǎn)用水。這個泉水池一年四季,泉水不斷,遇到再大的旱災(zāi),從未斷過泉水露過池底。如遇特別干旱的年份,本地的村民就用土法,把泉水搭筧引向下游的銅畈,上千畝良田即可得到灌溉,確保糧食豐收。
小小一眼泉,圓潤一方人。它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人間第一泉”、圣塘,那的確是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美。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鄒楚環(huán) 梁津玥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