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融媒體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支持:杭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魯永筑
黃連嶺古道
黃連嶺,舊稱青嶺,訛稱黃泥嶺,位于淳安縣大墅鎮(zhèn)上坊村與衢州市衢江區(qū)上方鎮(zhèn)大黃連村之間。黃連嶺古道,自西北朝東南方向延伸,橫跨千里崗山脈,嶺道全程約15千米,嶺頂海拔892米,乃舊時遂安七都通往衢州的一條重要山嶺陸路。
事實上,黃連嶺古道只是“遂衢古道”其中的一段山路。以此嶺為紐帶延伸出去的古道,北連遂安獅城,南通衢州府城。在公路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這條古道可以說是遂衢兩地之間的通商大道。
在古遂安,流傳著“三都、四都源的畈,五都源的田,六都源的源,七都源的路,八都源里的樹”的說法。意思是說,三都、四都的村畈比較開闊;五都的農(nóng)田比較肥沃;六都的源頭比較深遠;七都的道路比較平整;八都的樹木比較茂盛。也就是說,在舊時遂安,七都人值得炫耀、引以為豪的東西就是既平整又寬敞的石板路。
這條石板路,以長方形青石板鋪筑路心,以亂石砌筑路肩,寬1.5米至2米。從原山后村王氏孝子牌坊東側(cè)的木橋頭開始,途經(jīng)麟振橋、儒洪村、余家店、黃潭嶺、嶺東渡橋、田嶺宅、半塢坑、老嶺,直到上坊村,全長13千米。這是一條受到數(shù)代古人呵護的愛心之路,據(jù)說只要不下雨,穿著布鞋都好走。
隨著現(xiàn)代公路的開拓,大部分古道已經(jīng)損毀。目前保存較好的路段在黃潭嶺一帶,自儒洪村入源3千米處始至長塢灣田止,長約800米。
黃連嶺古道,起始于上坊村。這個村莊地處七都源的源頭,舊稱“桂林里居”。據(jù)《桂林方氏宗譜》記載,南宋端宗景炎年間(1276年至1278年),方彥成公自桐廬白云源遷此建村,迄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
古道自上坊村頭起始,沿河道右側(cè)行進,經(jīng)直坑源村循源而入。遙望山嶺,竹林如海,山色青蔥,故黃連嶺又稱青嶺。
古道上行約5000米處的山塢里,存有銀倉灣亭遺址。據(jù)傳此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方氏祖先為方便過往黃連嶺的行人在此遮風避雨,捐資所建。亭后石壁上留有藏寶詩云:“只要人有德,銀倉堂有義。”不過這個寶藏之謎,至今沒有人能夠破解。
即至嶺頂,亦有界牌亭遺址。界牌亭,又稱“金雞亭”,位于黃連嶺橫幅頭與衢縣交界處。據(jù)說此亭始建于清咸豐年間,上坊方氏祖先所建,原為騎路涼亭,南北洞開兩門,亭內(nèi)設矮座,供行人歇息,毀于民國后期。
站在嶺頂,北望古遂大地,天高云淡;南瞰三衢村落,依稀可見,越嶺下行約5000米,即至大黃連村。
譜載《秀峰插天》詩云:
千丈崗嶙路萬重,
層層削出翠芙蓉。
無邊秀色凌霄漢,
爭羨東南第一峰。
擔鹽嶺古道
在戰(zhàn)火紛飛或鹽禁嚴酷的時代,有一條冷僻而神秘的古道,承載著山區(qū)生民的活路。由于它山高路險,官兵鞭長莫及,災民逃難或緊俏物資運輸往往通過這里暗度陳倉,它就是著名的擔鹽嶺古道。
擔鹽嶺,俗稱“擔鹽降”,有案可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年。
據(jù)傳,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镠原是鹽販子出身。他組織鄉(xiāng)勇成立擔鹽隊,往返于淳、分、昌、徽等地,以販賣私鹽為生。就在這一時期,錢镠開辟了這條荒僻而險峻的古道。后來,因錢镠曾在此道擔鹽,故稱“擔鹽嶺”。這條古道,在和平時期幾乎是沒有人走的。因為它不是一條捷徑,而是一條虎狼出沒、荒涼漫長的險道。
這條古道,在淳安境內(nèi)就有133華里,越過擔鹽嶺,北向下嶺行八里至云起塢,再北行十里至冷水埠、新燕村,至此與徽杭大路相連;東行六里至順溪可通臨安、杭州,西行八里至昱嶺關可達歙縣、徽州。
唐朝末年,魯村(臨岐鎮(zhèn)吳峰村)的魯偆或許就在擔鹽嶺與錢镠相遇,并結(jié)為布衣之交。乾寧年間,董昌作亂,魯偆與錢镠并肩作戰(zhàn),大獲全勝。之后,錢镠成為吳越國君,魯偆擢為兵部尚書。大概事情的起因,就是挑鹽挑出來的友誼。
在幼年的時候,我就聽族中長輩講述顯祖魯偆挑鹽的故事。說是我們的老祖宗勇猛過人,一條扁擔就可以撂倒數(shù)十人。他帶領的擔鹽隊,威震青溪,經(jīng)常往返于淳昌之間,就連官兵亦聞風而避之,后來助錢镠立吳越國,官拜兵部尚書,亦非偶然。這條曾讓老祖宗發(fā)跡的古道,對于我來說,沒有不去探訪的理由。
從千島湖鎮(zhèn)到擔鹽嶺(位于王阜鄉(xiāng)板橋村),古時抄近道60千米,步行前往需披星戴月,耗時一日;如今公路繞行臨岐,行程88千米。前半段路尚好,后半段路由于等級較低,車速幾近蝸行。因此,整個行程耗時約需2小時。
車至板橋村,就來到了海拔960米的高山村落。整個山村被云霧繚繞著,雖是季春時節(jié)的中午,仍然寒氣襲人。當?shù)厥a(chǎn)片巖,村中的房子基本上以石板作瓦。村口建有石板橋,故以“石板橋”命名。村莊人口不多,僅30戶114人,姓氏以詹、羅、聞三姓居多。
板橋村中,有聞名遐邇的福華庵。它位于山谷底部,俗稱“石板庵”。這座始建于清朝初期的建筑,不僅是佛門圣地,還是中共淳安縣委創(chuàng)始地,有著輝煌的紅色革命印記。
福華庵,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建筑群坐東南朝西北,背靠九座嵯峨連綿的山峰,庵前隔溪坑有圓形小山垅,故呼之為“九龍捧珠”,素有“福華勝境”之美譽。后來,古庵毀于一旦,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村民重新修繕了庵堂。
這個時節(jié),石板橋的村民還是忙于茶事,大多的農(nóng)戶都是“鐵將軍把門”。就在通往擔鹽嶺的路上,我遇到了采茶回來吃中飯的羅先生,于是向他問及擔鹽嶺的情況,并表示要前往走一走的意圖。他說:“擔鹽嶺啊,現(xiàn)在沒有人走了,已經(jīng)荒蕪多年,古道早已被柴草掩沒,如果不安排幾十個勞力劈一劈路,怕是無法走了?!蔽乙宦?,心都涼透了。沒想到滿懷希望地來,卻被無情的荊莽堵在了擔鹽嶺的起點。
既然不能走,我也得了解一番擔鹽嶺的情況,就繼續(xù)與羅先生聊著這條古道,羅先生說:“這條古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還是非常通暢的,我們這一帶的人為了多一點收入,自產(chǎn)的山核桃、茶葉之類的山貨,基本上都要從這條古道挑過去到昌化那邊去賣。一天一個來回,能賺個幾十塊錢。比如山核桃每斤稅收只有幾分錢。關鍵還在于價格,那個時候我們這邊的山核桃只能賣到三毛多一斤,而挑到昌化那邊,就能賣到五毛多,一百斤的擔子,就能多出百來元?!?/p>
聽到這里,我已經(jīng)明白了擔鹽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羅先生還說:“擔鹽嶺頂,有一個石砌涼亭,雖然亭頂無存,但三面石墻仍在。亭子不遠處的石階上,還留有吳越王錢镠的‘搭柱疤’,算是一處有歷史的古跡?!?nbsp;
這一番話,又勾起了我的興致,懇求羅先生帶我前往,他還是以無法通行為由予以拒絕。看來,人世間的事情,不是每一件都能圓滿,總會給人留下一些遺憾。
千島湖新聞網(wǎng)編輯:鄒楚環(huán) 徐翠云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