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鄧冠英
前不久獲悉好友巖波的長篇紀實文學《風雨毛烏素》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推薦為《2022中國農民書屋重點書目》,入選中宣部、農村農業(yè)部《2022中國農民喜愛的百部圖書》。
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睍r代沒有辜負郁達夫的期冀,聞名于毛烏素廣袤沙地的治沙英雄石光銀,于2021年被授予“七一勛章”。
同一年,“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全國人民痛別這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同時,還有傳奇女校長張桂梅的故事也感動了千萬人……很多人喊出了大家的共鳴: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于是,我不僅看了電影《袁隆平》,還買了《袁隆平傳》一書;看了好多關于張桂梅事跡的視頻和通訊報道……我發(fā)自內心地敬佩這些英雄——他們才是我們華夏民族真正的脊梁,是我們該銘記該宣揚該歌頌的。
剛拿到《風雨毛烏素》一書,我猜想人物傳記難免會枯燥和公式化;沒想到,24萬字、294頁的厚厚一本書,我竟然一天就看完了,幾乎是廢寢忘食。
為什么這本書這么吸引我,讓我一鼓作氣地把它看完?除了石光銀的英雄事跡非常感人外,他的人生經歷,從出生到童年到青年到老年都寫得非常吸引人。也就是說,哪怕石光銀不是個聞名遐邇的治沙英雄,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就已經很有故事性和可讀性了。更何況石光銀還是中國造林治沙事業(yè)的模范代表呢。
《風雨毛烏素》一書將石光銀的故事完整充盈地做了形象再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耀眼的榮譽背后是艱難坎坷的堅守和感人肺腑的付出。
書中許多處的描述深深打動著我:石光銀為治沙賣掉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去買樹苗,老婆孩子哭成一片;他不是單槍匹馬,而是動員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有志者,一起投入這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艱苦較量中;他在四十年前就用先進的“股份制”管理手段打理團隊,以此保持了團隊面對困難而不潰散的精神,并依靠模范帶頭作用,讓團隊始終充盈著旺盛的斗志;當他赴聯(lián)合國參加大會介紹經驗之時,又是那么胸有成竹,侃侃而談……
他帶領的團隊用四十余年時間,治沙25萬余畝,按照一米栽一棵樹計算,他們栽的樹可以繞地球一圈半!成績是那么光輝燦爛,而這成績的背后,是他和每位堅守的治沙人所吃的苦。
一位老沙農說:“治沙一年至少吃進肚里二斤沙?!笔忏y和老伴以及他那些忠心耿耿的老伙計們,人人都是一身??;石光銀的兒子在植樹節(jié)因公殉職,石光銀說:“我還有孫子,我要讓孫子繼續(xù)治沙!”石光銀為什么這么堅定?因為他知道:中國現(xiàn)在每年土地沙化的速度是30萬畝,而他帶領團隊終其一生才治理25萬畝,需要多少團隊,付出多少辛苦,才能止住沙魔進犯的腳步?胸懷祖國的治沙人怎么會撂下挑子去過悠閑日子?
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默默付出。”石光銀用默默付出明明白白告訴世人:這就是崇高!他以一生勞苦換來森林浩瀚!
英雄之所以被人尊重,就在于他的崇高。那是一種用心血、汗水加淚水凝結的思想境界的高度,正所謂“撐起民族大廈的脊梁”。
我贊嘆作家?guī)r波選擇了這個題材進行采訪和抒寫。據悉,巖波在毛烏素生活了兩個月,與石光銀同吃同住同勞動,每晚坐在公司大院聽石光銀講創(chuàng)業(yè)史;然后走訪了所有了解石光銀的沙農、家屬以及客戶,走訪了國家林業(yè)部和新華社,上上下下走訪的對象不下三、四百人。石光銀所在的定邊縣作協(xié)得知巖波前來采訪,把了解和掌握的各種情況,無私地向巖波“傾其所有”,幫助巖波全面了解英雄,寫好英雄。
如此看來,《風雨毛烏素》是一部“得道多助”的作品。記得前年曾看過一部很好看的電視劇《山海情》。該劇講的是主人翁馬得福帶領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我不由想到,石光銀的故事也完全可以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石光銀的人生經歷不僅很有故事性,也和脫貧致富有關,并且還是治沙造林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偉大的事業(yè),他和他的故事是值得被永遠銘記和歌頌的。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