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絡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千島湖網 網絡支持:杭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章建勝
下鄉(xiāng),在鄉(xiāng)村醫(yī)生診所偶遇一個老物件,中醫(yī)診所的桌子上,擺著一個精制的小算盤,木質的算珠和架框都已經包漿,竟隱隱有著通透的光澤感;黃銅的包角、小鉚釘,則明閃閃的。木質加上黃銅金屬的加持,這把算盤看著就是個稀罕物件。
站在診所桌子旁的幾位年輕患者、買藥的小伙和姑娘,看到桌子上的小算盤,有些好奇地問:“這是什么東西?”
“算盤。”
“干什么用的?”
老中醫(yī)答:“結賬用的。”見年輕人好奇,老中醫(yī)便用最簡單的數(shù)字一加三等于四的方式,操作了一下,年輕人驚奇地“哇”了一聲,“就這么簡單???”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柜上就畫了一個算盤。在我上小學時的六十年代,小學生們除了背一個書包外,還要帶上個或大或小的算盤,算盤上系根繩背在身后,隨著腳步的走動,算盤珠子相互碰擊著,發(fā)出清脆的聲響。
在我記憶中,教算術的盧老師講珠算課非常認真,他一邊踱著步一邊念著口訣: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盧老師教珠算的加減乘除有許多妙招,什么“三盤清”、“六盤清”,學起來既有趣味,又學得快,記得牢。
每天晨讀,就像一場競技賽,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三位數(shù)或四位數(shù)的加減法,每一題要在一分鐘內用珠算算出準確的得數(shù),錯了的同學要站起來,也就失去答題資格,就這樣十幾個來回后,周圍同學都站起來了,最后三位同學勝出。每次勝出的三位同學,老師都要把名字寫在黑板的右上角,每天都會更新,珠算能手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同學們對學珠算越來越感興趣。
我記得當時盧老師用打一物,讓我們猜謎:“四四方方一面青,加上一百斤不重,減去一千斤不輕?!焙髞?,我們班同學就用這個謎語,在校園里互相傳猜。
當下五花八門的電子設備早已覆蓋了大家的生活,算盤“隱退江湖”很久了。偶爾在一些特別的場合遇到它,依然讓人對它有種油然而生的喜愛和牽掛。
千島湖新聞網 編輯:鄒楚環(huán) 王志仙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