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成视频在线另类春色|一级在线AA免费观看|人人揉揉揉揉揉日日aV|国产剧情三级片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無碼精品A∨在線觀看中文|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視界千島湖

快·準·活·美

點擊打開
您當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藝 > 名人薈萃
明朝舉人方應時生平事略
發(fā)布時間:2022-05-05 09:07:29

據(jù)《瀛山書院志》,銀峰方應時在生員時即隆慶三年重建瀛山書院,隆慶四年考中舉人,萬歷八年任福建長泰知縣,萬歷十三年任廣東肇慶府同知,萬歷二十五年升任南京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萬歷二十六年退休回鄉(xiāng),著手編纂《瀛山志略》。了解方應時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瀛山書院的中興和傳承。為此,筆者采集了《銀峰方氏宗譜》、岐山一本堂《汪氏統(tǒng)宗譜》《遂安縣志》《長泰縣志》《肇慶府志》《陽江縣志》《明實錄》以及相關人物文集,如明朝黃居中《千頃齋初集》卷二十四《明奉政大夫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止菴方公行狀(代)》等史料記載,對方應時生平事略作一梳理,望能對瀛山書院研究和宣傳有所助益。

  方應時家世

  方應時,字以中,號養(yǎng)吾,晚年更號止菴,遂安初龍(今銀峰)人。

  銀峰方氏,其先祖為方干,桐廬白云源人,其四世孫方彥安,字遠太,唐朝末年游學遂安源,贅倪氏,居墩頭即端坡。到元朝初年,十一世方義和,又名方恩,字澤之,徙居銀峰(初龍)。方恩第三子方士元,字本初。方士元生子方潤祖,字澤浦,號玉田。方潤祖生方通,字春宇,其配為岐山汪氏,無子,取伊兄孟明子思潤(思永)為嗣,改名天與,是為十五世繼祖。

  據(jù)汪氏宗譜,岐山(今莊口)汪氏其先居開化馬金,五代時,汪得羅徙居岐山,傳十一世汪振祖,續(xù)方氏,生子孟明,有女嫁銀峰方通。方通無子,即以孟明子思永襲方氏。

  思永生三子,長方子正,子正生程,程生湜,湜生曏,曏生倣,倣生楞,楞生亨。方倣,為方應時曾祖,表正鄉(xiāng)閭,有太邱風范。方楞,即方應時祖父,字廷政,豐度魁梧,尤多蘊藉文公家禮及諸經(jīng)子史,淹貫胸中。方應時父親方亨,字嘉會,別號敬齋,配社墩(今汾口射墩)余氏,舉二丈夫子,長方志善,次方應時(原名志剛)。因方應時貴,父方亨封長泰令,加封肇慶丞,稱奉政大夫。母余氏,封孺人,晉宜人。方應時為汪氏宗裔,銀峰方氏第二十三世。

  方應時(1537年-1605年),原名志剛,生于嘉靖十六年丁酉九月三十亥時(1537年),終于萬歷三十三年乙巳三月廿九日巳時(1605年),享年69歲,葬宏溪(又稱潢溪,俗稱橫溪)銅坂橋(同坂中塢山)丹鳳啣書形。娶貂山(章村)章氏(1538年-1618年),生于嘉靖十七年戊戌十月十九卯時(1538年),終于萬歷四十六年戊午四月十二未時(1618年),壽81歲,葬同穴。萬歷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1583年)封孺人,萬歷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封宜人。生三子,長世教,次世敏,三子世效,生一女月嫦,嫁芹川太學生王任儒。

  方應時生平事略

  (一)讀書科舉(1至44歲)

  方應時生于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九月三十日。青少年時期,從射墩余東、安陽陳勛學習易經(jīng),九歲能文,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年)十八歲為嚴州府學生,慨然有先哲之思。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年)春,與王尚廉一起從橫沿蔣家村蔣時慶學習。

  隆慶二年戊辰(1568年)安徽太平縣舉人周恪來任知縣。周恪為王陽明弟子王畿學生,到任遂安后,講明王陽明學說,方應時率先與聞其說。

  周恪訪詹氏后裔,睹詹氏墨寶,率士子拜詹儀之墓,立碑表之。又攜同志過方塘,登瀛山,思復先賢講學遺址。應周恪之命,隆慶三年己巳(1569年),生員方應時等復建瀛山書院,始于七月,八月底落成。方應時被眾推為書院院長,四方師事者紛至沓來。其時,王陽明高弟山陰王畿(字汝中,號龍溪)、余姚錢寬(字德洪,改字洪甫、號緒山)會講杭州天真書院,方應時受周恪之命請王畿撰《瀛山書院記》。隆慶四年庚午(1570年),方應時赴杭州受業(yè)王、錢,講求正心修身經(jīng)世宰物之道。五月請錢寬作瀛山書院《三賢祠記》。九月,方應時參加浙江鄉(xiāng)試,由府學生,習易經(jīng),中式第七十七名,毛家毛一瓚、橫沿蔣時慶、九都洋村王尚廉同科中舉。是年方應時三十四歲。十月,方應時延請王畿來遂安,登瀛山會講。王畿在獅城、瀛山會講多日,遂安生員受教者眾。前四位舉人都是王畿學生,其他如毛家毛一選,銀峰方世義、方世魁、方世經(jīng),云林余穆等,都從其游,載在宗譜。隆慶六年,方應時讀書瀛山,有《壬申春讀書瀛山即事四首》。

  方應時中舉后,與大墅胡治明、獅城余文學以及同科舉人毛一瓚、蔣時慶、王尚廉北上,參加南宮(禮部)會試。到萬歷八年庚辰,方應時參加會試四次,沒能考中進士,便銓選從政為官。

  (二)就任福建長泰知縣(44至49歲)

  萬歷八年庚辰(1580年)春,方應時參加會試不第,就選天官(吏部),得福建長泰縣知縣之命,六月履任。是年方應時四十四歲。

  方應時到任,便整頓吏治,規(guī)范賦稅和市場行為。查得管庫吏區(qū)俊沒藏幾三百金,即繩之以法。驅(qū)逐積猾冗員以百計,使其余吏員準例就役。縣里原有逃避賦稅現(xiàn)象,方應時便定賦期,革耗羨,懸法(砝)馬,給由帖(票劵),審權(quán)量,平物價,讓老百姓依限執(zhí)帖繳納賦稅。此為“三限法”。通過整治,“官吏無所輕重,市魁無所低昂”,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福建人禮部尚書林士章紀其事,成為四方樣榜。

  方應時重視社會治理和教化。他把鄉(xiāng)約、保甲法編寫成書,名曰“聯(lián)鄉(xiāng)保伍”,刊布境內(nèi)。每月初,都拜訪地方三老(品行良好的長者),一起宣講和執(zhí)行鄉(xiāng)約,教化百姓,禁止賭徒賭博偷盜,通過保甲法,讓百姓相互監(jiān)督,實行自我管理。有好人好事,予以表揚。對違犯鄉(xiāng)約及不良行為,予以處罰。有一個蹲守瓜田的老頭,晚上睡熟,衣被讓人偷走,告訴于縣衙。方應時召集里正(鄉(xiāng)官)將鄉(xiāng)村“警跡者”,也就是有偷盜劣跡的管理對象,集中起來,責成他們搜捕偷盜者,抓不到小偷,就給予處治。過了三日,里正拿著衣被來匯報,說是從某某家的積草中發(fā)現(xiàn)的。方應時認為積草的某某不是偷盜者。經(jīng)過多次審問,發(fā)現(xiàn)偷盜者就是原先的警跡人(慣偷)。這個小偷叩頭伏罪,請求給予重新做人的機會。此后,當?shù)赝当I屏息。

  長泰縣農(nóng)勤耕稼,但水利設施往往被強勢之戶霸占,老百姓深受其害。方應時重視水利設施建設,筑黃蠟陂,浚永利陂,疏復蓮池,鑿珪山石,復楓陵渠,大大緩解了老百姓耕種灌溉矛盾,受益匪淺。這些事跡見于鄉(xiāng)宦太常池浴德、侍御張治具、憲長盧岐疑、憲副謝彬所撰記載。

  縣官的一大職責是興辦教育。長泰縣多年考試沒有出過人才,方應時到任后,親自為諸生講課,品題文章。有風水先生說,教育固然重要,風水也很重要。學宮對面有石岡山,是學宮文案。老百姓鑿山種地,大水沖塌,破壞了風水,何以鐘秀人文?方應時捐錢興役,得到士民擁護和贊助,大家甃石筑土,使石岡山增高不少。期間,民工在工地上挖出宋朝景定年間的古磚,磚上刻有“石岡平,四山明,文星現(xiàn),賢才生”的字樣。方應時于是又在山崗上建文昌閣,樹魁星樓,高聳挺拔,從學宮看過去如同文筆,于是師生踴躍感奮。第二年即萬歷十年壬午福建鄉(xiāng)試,長泰有林景中、許亨魁、戴燝、陳一經(jīng)、王協(xié)夢五人中舉,之后乙酉、戊子、辛卯三科先后中舉十二人,蟬聯(lián)不絕。泰人頌德不已。

  朱熹在漳州當過知府,長泰屬漳州,所以有朱晦翁祠,祠門匾曰“書院”。方應時任職時,朝廷焚毀天下書院。福建布政、按察兩臺(兩院)奉命,想將書院賣掉。方應時認為,雖名為書院,實為崇祀之祠,“先賢有遺化,鬻祠非美名”。奏請兩臺,力爭保留。布政、按察兩臺認同方應時的觀點看法,朱晦翁祠得以崇祀不廢。方應時趁機請求修復李延平(李侗,南平人,朱熹老師)祠,重新晦翁祠,撤高東溪(高登,宋朝漳浦縣人)主祠,以陳北溪(陳淳,龍溪人,朱熹弟子)、方若水(方壬,莆田人,朱熹弟子)配享,祠典一新。長泰縣立碑記其事。

  據(jù)長泰縣志,方應時還修了城墻、城隍廟、射圃,建了捧日樓、儀門,浚筑甘斗陂,主持纂修了長泰縣志。

  方應時在長泰任職三年,士勤于學,民力于耕,境內(nèi)順治。藩臬兩臺龔一清、勞堪、趙可懷交章列薦。萬歷十一年癸未奏報功績,封其父為文林郎如其官,母余為孺人。長泰縣為其立“去思碑”。

  (三)出任廣東肇慶府同知(49到53歲)

  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年)秋,方應時出任廣東肇慶府(舊名端州)同知。同知為副職,故稱“府丞”,又分管軍事,故稱“郡司馬”。是年方應時四十九歲。當時,廣東督府(總督都御史)是福建連江吳文華,巡察(嶺西兵備副使)是浙江山陰王泮,肇慶太守(知府)是浙江上虞鄭一麟,相得歡甚。

  肇慶府處廣東西部,瀕臨南海。舊時常有奸商巨盜出沒于山海之間。方應時出任肇慶府同知,先是奉命扎守陽江城,提督水陸官兵,固防山海。

  肇慶素稱盜藪,奸商駕余皇(船)出沒亡常,或負海而穴。方應時條上一號票(給船編號)以杜影射等六事,仍舉長泰聯(lián)鄉(xiāng)保約法,要求各屬縣執(zhí)行,盜息民安。

  當時,海盜許恩招撫后住在城西,其部落數(shù)百人,散處北津港口,控扼塞為觀望,實懷異心。丙戌秋月,方應時召見許恩,對他說:你們既然順義從良,那就是良民,要與編民一樣,現(xiàn)在你們不入編甲,怎么行呢?許恩聽從。于是將其部落登記在官方名冊,其船亦烙印編號。同時,移北津兵船駐扎???。在許恩故寨筑城建牙,令把總官往來住扎,以督舟師。尋辟教場于城東,以練水兵。許恩詟伏,百姓亦能安定生活。

  不久,上級要求方應時兼署高涼(湛江)。先是劇盜蔡邦良與弟邦堅倡亂于文體山,攻剽聚落,氣勢囂張。高雷所官軍不能捕滅。海北撫賊韓那烏入山招之,被其分尸。官兵環(huán)攻一日,被手刃十七人。方應時考慮,官兵怯敵,此賊難以力勝,將情況報告督府,得密札便宜行事,遂撤捕兵,刻給訓諭,令所親持示,待以不死,俾立功自贖。蔡邦良即日束身歸命。方應時械其兄弟三人送督府處置,余黨解散,還所擄掠,高涼為之立清。

  看管財庫的役吏阮紳,貪污挪用財庫八百余金,署官沒辦法追繳。方應時搜查阮紳家,得其私簿(借款合同),出入數(shù)近千。因取其合同,下令借款者以銀兩贖回合同,不十日而八百余金全數(shù)歸還。

  陽江郎官山產(chǎn)銀礦。游民到此挖取以為寶,萬歷十四年達三百余人。方應時怕游民為變,派遣縣所官逐捕,經(jīng)時不獲,一還報,說是早就散歸了。方應時秘密遣一健卒潛入山中,與游民歃血為盟,得習知某某住某獠,某某倡首,某某脅從,籍名密報。隨派縣所官按名拘首事者陳云郊等十余人,令與卒對質(zhì),皆俯首認罪,其他游民一朝解去。

  肇慶沿海產(chǎn)珍珠的海域稱珠池,常有海盜侵犯。方應時督發(fā)舟師,隨撫隨剿,且縱且擒,旋以底定。

  沿海將卒有冒功習慣。那時有澳夷(澳門葡萄牙人)十二人樵采(砍柴)飄入北津,為官兵所獲,報稱是番夷(外國人)入境,將斬級,要上賞。方應時通過譯審,發(fā)現(xiàn)都是澳夷仆役。于是報告督府,通知澳夷認領回去。

  萬歷十六年,知府鄭一麟主修《肇慶府志》,方應時參與。

  方應時任職三年考績,因其“防海卓有經(jīng)略,署篆具見擔當”,督府、按院各著上考,咸有美辭。兩院交章保留。

  萬歷十七年己丑三月,吏赍冊行(工作人員把考察材料報送朝廷)。

  此時海南(瓊州)招降的黎族首領李茂、陳德樂陰蓄叛謀,復鼓眾犯珠池。督府檄諸司征剿。方應時以職事率守把官分道夾擊,五月而池平。論功奏績,贈璽書,賜金五。

  (四)奔喪丁憂(53到55歲)

  在平叛瓊州論功行賞之際,方應時接到了父親方亨去逝的消息,其父親于萬歷己丑(1589年)四月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方應時急忙奔歸。入遂安境還沒到家,又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母親余氏于同年五月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方應時到家,悲痛欲絕,強起辦理喪事,定于九月四日出祖安葬。九月三日,朝廷派人送來圣旨(七月十七日簽發(fā)),其父文林郎方亨加封奉政大夫肇慶府同知,其母余孺人加封宜人。遂改題旌,于七日將父母附葬于富掌源虎形祖墓之右。十一月,焚黃表墓。漢陽推官毛一公作行狀,按河西侍御詹理作墓表,刻之石。

  此時,浙江各級官員侈帝恩,揚世德,樹坊以表宅里。又適瓊海論功行賞,浙江撫院傅孟春奉欽命以所賞銀十兩關到銀峰賜給方應時。一時艷稱,侈為盛事云。

  方應時居家丁憂三年。萬歷十九年辛卯冬(1591年),服闋,赴吏部報到。

  (五)再任肇慶府同知(56到61歲)

  萬歷二十年壬辰(1592年)春,方應時再補肇慶府同知,職守如故。時任廣東督府(兩廣總督)安徽寧國(徑縣)蕭彥,觀察(提刑按察司副使)晉安(江西南安)洪有復,肇慶府太守晉江朱天應。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督府湖廣應城陳蕖接替蕭彥。方應時信下獲上,思展其所未竟,設方略平亂,屢建奇功,民安事治。

  萬歷二十一年夏五月,窺伺珠池的海盜劉英等往來剽竊,舶商甚苦。方應時秘密派遣哨官史清,率官兵暗中跟蹤,一鼓擒獲十六人,繳獲的贓物無主,就以侵掠珠池之名定劉英等賊之罪,并告誡將卒做到無忘有備。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春,陳德樂、李茂余黨萬廷貴等不逞之徒復跳梁海上。萬廷貴,原名陳德良,萬歷十七年捕獲,以其是從犯,放逐戍邊,逃歸,嘯聚三百余,焚劫海上。分守大參(廣東布政司右參政)威遠王儼報告軍門,下令誅討。方應時奉文督發(fā)官兵,首尾夾擊,斬戴隆,擒林東津,縛李念齋各頭目。方應時又調(diào)發(fā)(陽江)雙魚港哨官胡良琮秘密跟蹤萬廷貴,至肇慶城西河下將其捕縛,械送軍門,余寇悉平。

  (六)升任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61歲)

  萬歷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又當六年報政之期,廣東督府陳蕖與巡按御史王有功兩者均以優(yōu)秀推薦方應時,由此方應時擢升為南京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別稱繕部,冬官)。

  方應時升為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委任負責征收南京龍江瓦屑關商稅。據(jù)報告,龍江是竹木薪炭集中買賣的碼頭和市場,不法官吏和奸猾商人相互勾結(jié),從中漁利,嚴重影響正常商業(yè)發(fā)展。方應時到任后,了解情況,興利除弊,向大司空(工部尚書)提出八條建議,一曰酌期會以甦守候,二曰革包攬以杜侵費,三曰權(quán)收納以省催比,四曰給號籌以稽私越,五曰嚴收放以防冒破,六曰酌商本以定批納,七曰嚴稽察以懲脫漏,八曰清冊籍以籍影射。這些建議得到許可并加以實施,阻斷了官商勾結(jié),大大方便了商貨流通,也保障了政府稅收,長年賈客近集遠歸,效果明顯。

  (七)致仕里居(62到69歲)

  方應時在南京工部任職一年,由于宦海沉浮近二十年,年逾六十,產(chǎn)生回鄉(xiāng)隱居的想法。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方應時上疏請歸。

  回到老家,方應時最關心的是瀛山書院。一回來就登臨瀛山,有《戊戍歸自金陵登瀛山過方塘用周侯韻》。棲居瀛山精舍,修葺院宇,招同志講學論文,賡唱于喁,裴徊天光云影間,自號“止菴”以見志。

  萬歷三十年壬寅春,編纂完成《瀛山志略》(現(xiàn)存毛一公序,余炶跋),邀請毛一公(明齋)、毛一瓚(憲卿、獻卿,肖環(huán))、王尚廉(龍洋)一起春游吟詠。夏月,知縣馬呈鼎登臨瀛山,又相互唱和,并買溝導水,修方塘,構(gòu)“得清亭”。

  與此同時,方應時還銳意興復古禮。捐資創(chuàng)建先祠,捐田崇祀祖先,教育子弟濟貧幫困,斥隙地為里社、鄉(xiāng)厲壇,收埋無主尸骨。仿照朱熹(文公)家禮,將冠婚喪祭之儀刊定一書,示族姓閭里,勉共遵守。

  方應時居家八年,著述編印了《瀛山志略》《讀書漫興稿》《孚格公移》《復古維風錄》。

  萬歷三十三年乙巳(1605年)三月二十九日奄然長逝,享年六十九歲,是年冬葬于宏溪同坂中塢山。

  方應時一生,忠足效君,榮足顯親,膾炙人心,鼓舞士類。萬歷三十三年,里人祀之瀛山書院。長泰人祠之朱公祠及名宦。清雍正年間,遂安祀之鄉(xiāng)賢祠。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葉青 王志仙


淳安發(fā)布

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

視界千島湖

温州市| 琼结县| 缙云县| 清苑县| 察雅县| 句容市| 盐边县| 北流市| 盐源县| 东辽县| 衡南县| 余姚市| 汕头市| 灵丘县| 桦川县| 洪雅县| 武穴市| 环江| 荣成市| 长子县| 永川市| 玉龙| 陆良县| 昭通市| 平江县| 滁州市| 盐亭县| 大连市| 台南市| 志丹县| 增城市| 阳西县| 澄江县| 栾城县| 平原县| 临西县| 丹东市| 绥棱县| 都匀市| 澄城县|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