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辦[2005]20號 浙ICP備05073341號 廣告經(jīng)營許可證:杭工商淳廣許2004001號
淳安縣千島湖傳媒中心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絡(luò)廣告 0571-64831301
杭州網(wǎng)?千島湖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支持:杭州網(wǎng)絡(luò)傳媒有限公司
毛有根
春天到了,一場雨過后,泥土濕潤了、蓬松了,雨水給地下的筍芽增加了營養(yǎng)。一夜之間,滿山遍嶺的竹林里,露出了黃嫩嫩的尖尖兒;又一夜之間,筍尖長高了一大節(jié)。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跟母親和姐姐上山拔小竹筍的情景。
吃大鍋飯的年代,經(jīng)濟很落后,家里都很窮。一年到頭要到年終才有一點點分紅,平時靠搞點付業(yè)賺些零花錢用,比如上山抜筍賣。
下了一夜大雨,第二天雨停了,媽媽和姐姐都很興奮:“趕緊換衣服,去拔筍,去晚了,讓別人拔光了!”我跟著她們麻利地換好舊衣服、戴上舊布帽(因山林里荊刺多,怕刮傷頭皮),帶上系一把鋒利的柴刀,竹背簍里放上那個手工縫制的布袋、冷飯和茶竹筒裝的冷茶(那時沒錢買水壺),背上背簍就出門了。
走了十幾里路,來到山塢里的一片竹林里,放下背簍,拿上那個手工縫制的布袋或蛇皮袋,鉆進竹林拔筍去了。
雨后的竹葉上還掛著晶瑩的水珠,身子碰到竹竿,那些水珠就“嘩啦啦”地落在頭上和身上,不一會,帽子和衣服全濕了。但看到那些露出地面一根根胖墩墩的筍,哪顧得上身上濕漉漉地難受,只會拼命“啪噠,啪噠”拔筍呢。拔滿了一背袋,倒進背簍里,轉(zhuǎn)身又去拔。臨近中午,肚子餓了,大家回到背簍邊,摘下帽子、脫下外衣曬到太陽底下。然后,拿起自帶的冷飯或粽子或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完了再拿起茶竹筒喝幾口冷茶,稍稍休息一下。
這時,帽子和衣服也干了,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大家又鉆進竹林拔筍了。到下午三四點鐘,動作快的人拔滿了一背簍,外加一大布袋,這時就要砍一根柴棍當扁擔(dān)來用,一頭布袋一頭背簍挑回家。動作慢的人,拔滿一背簍,就背著回家。
回到家了,第一件事是燒點熱水沖個澡(自然還沒用上熱水器)。那時家中沒有洗澡間,男人只是打一盆熱水,穿個褲衩站在外面沖洗;女人在房間里放一個大腳盆,端一盆熱水進去,人站在大腳盆里,用瓢舀水往身上沖洗。洗完澡,母親去燒晚飯了,我和姐姐坐下來開始剝筍。捏住筍尖部,一揉一扭,然后把筍殼撕成兩半,用食指繞著小半筍殼,轉(zhuǎn)動筍把筍殼剝?nèi)?,接著用手指轉(zhuǎn)動另半邊筍殼。這可不是個小工程,剝的時間長了,手指轉(zhuǎn)痛了,就挑一根筍來代替手指,常常剝到晚上八九點鐘,還要把剝好的筍擇一遍,把根部老的一部分截掉。因為拔的鮮筍太多,母親會連夜把筍煮熟,不然筍會老掉。煮筍的時候,要看是準備曬淡筍干還是曬咸筍干,若是咸筍干,煮筍時就要放適量的食鹽下去,咸筍干比淡筍干更存放得牢,曬完儲存沒有蟲蛀,吃時再泡開。
當然,鮮筍的味道更鮮美,自古就被視為“菜中珍品”?!对娊?jīng)》中就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贊美;清代文人李立翁把竹筍譽為“蔬菜中第一品”,認為肥羊嫩豬都比不上它。
也難怪,幾千年過去了,現(xiàn)代的人依然喜歡吃筍,每逢春天除了上菜市場買筍,總有人愿意跑到山野里去拔筍。
千島湖新聞網(wǎng) 編輯:葉青 姜智榮
最新播報
更多>>淳安發(fā)布
視界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