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報道的生命力,是每個記者關注的重點。對此,可以探討的問題很多,筆者認為,加強新聞事件的后續(xù)報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無論是關注單個事件的解決過程還是關注某個新聞現象背后的“剖析”都需要記者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本文把筆者自己在工作中做后續(xù)報道的一點粗淺體會略做總結,論述了如何選擇后續(xù)報道的新聞事件、如何選擇后續(xù)報道的方式、在后續(xù)報道中記者應該注意什么等三個問題。以期用合適的后續(xù)報道反映群眾的呼聲、愿望;搭建既是政府理政的平臺,又是深入百姓生活、關心百姓權益的天窗,從而讓我們能真正實踐“三貼近”,為采寫更多的生動民生新聞提供良好的契機和空間。
[關鍵詞]:后續(xù)報道
2007年8月4日的《今日千島湖》百姓敘事版刊登了一篇《一葉飄搖的小舟――一位13歲女孩的坎坷人生》一文。文章介紹了一個叫做園英的小女孩在遭到母親遺棄后,與病重的父親相依為命,窘迫的生活使得病重的父親最后病死在床上卻無人知曉,一個13歲的孩子面對了人生所有的生離死別??赐陥蟮篮笪也唤麥I滿衣衫,但同時卻又有很多的疑問無法從文章中得到解答:她的媽媽為什么要拋棄她?能找到她的媽媽嗎?她的親戚朋友呢?她能安然經歷這一切的考驗,順利走過來嗎?她還沒有成年,她以后的生活怎么辦?……一連串的問號升起在腦海里。
之后為了了解事態(tài)的進展情況,我一直關注《今日千島湖》是否就這個故事做了相關后續(xù)報道能幫我解開我的一些疑問。但是遺憾的是沒有。直到8月23日《杭州日報》聯(lián)手《大家》欄目推出了《尋家的女孩――13歲女孩千里尋家找到真愛》,讀罷才知道小園英在江西找到了媽媽。這篇后續(xù)報道詳細的交代了媽媽離開小園英的前因后果,她找媽媽一波三折的經歷,還有關注她的人對她后面生活的大致安排,讀來不僅讓人對這個13歲女孩的這段經歷有了個完整的了解,而且還讓人感慨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讓人感動、回味。作為一篇新聞報道,單篇的報道有時顯得“勢單力薄”,但通過后續(xù)報道最終能給大眾傳達一種高尚美好的感情、傳達一種讀者能在感動中獲取的正確社會價值取向,那么這就是一篇貼近生活、貼近人的好報道。
由此,我產生了一些對新聞后續(xù)報道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什么樣的題材適合用后續(xù)報道的形式對其進行“深挖”?又該以什么樣的角度、方式做好后續(xù)報道?在做后續(xù)報道的時候記者又該注意什么呢?
細細翻閱我們的《今日千島湖》就會發(fā)現連續(xù)性的、大幅度的對某個新聞事件進行后續(xù)報道、追蹤式報道的文章鮮有,但這張報紙上并不缺乏適合做后續(xù)報道的新聞事件、素材。例如,2008年1月8日《今日千島湖》一則簡訊《我縣污染源入戶調查2月份開始》就適合做后續(xù)報道,環(huán)境保護是千島湖的重點,此次調查過程如何、調查中是否發(fā)現污染源、如何處理污染源均可做后續(xù)報道,但遺憾的是這個報道沒有后續(xù)報道,只開頭了,結果如何不得而知,使得讀者無法對這件重要的事情了解清楚,也就更不必說向整個社會提倡一種人人參與環(huán)保的觀念。再例如,《今日千島湖》的一個欄目“有事找我”,這里大多是普通讀者遇到的麻煩事情,有些可以通過電話解決,還有些卻需要一些部門的配合才能解決,但是對于一些需要部門的配合才能解決的問題,報紙并沒有做追蹤式的后續(xù)報道,4月30日有事找我欄目刊登了一則《工程車進城違規(guī)要投訴》的報道,說的是工程車超速、有車禍隱患的問題,這是個市民很關注的熱點、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報紙僅僅是簡單的電話答復,沒有做深入關注,其實可以進一步和交通部門聯(lián)系,對現在工程車的違規(guī)情況、處罰情況、市民該如何投訴等進行報道,這樣對讀者更有警示性和指導性,同時也是對相關部門落實工作的一種監(jiān)督,也是報紙輿論監(jiān)督作用的發(fā)揮。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作為一份地方性很濃厚的縣域報紙,它所關注的都是全縣最大的事件、老百姓最關心的事件,和基層是緊貼的,所以無論從大的政治方向引導、輿論監(jiān)督來看,還是從讀者的需求、關注民生來看它都應該重視對一些新聞事件的后續(xù)報道,從而由簡單的、孤立的新聞事件報道轉為一種縱深的、思考性的、有教育啟示作用的報道,這樣才能真正擔當起媒體輿論監(jiān)督、凈化社會風氣、引導正確社會價值取向的社會責任。再者,《今日千島湖》作為地方性的黨報,它的新聞來源畢竟有限,而且在一些新聞報道上它的第一時間遠沒有《杭州日報》、《浙江日報》那么迅速,有些新聞事件是等到《杭州日報》、《浙江日報》刊發(fā)后我們才知道,所以更應該重視對新聞報道的后續(xù)報道,這樣可以利用貼近新聞事件發(fā)生地的優(yōu)勢做好后續(xù)報道,從而做出特色,揚長避短。
那么,做好的后續(xù)報道該選擇怎樣的新聞事件呢?又有那些后續(xù)報道的角度、方式呢?這里談點我自己的感受體會。
首先,要承認不是任何一個新聞事件都具有做后續(xù)報道的價值,所以在新聞事件的選擇上應該抓住地方特色、突出民生要點。要選擇一些千島湖特有的、而且是關系到每個居民生活、生產、工作的民生熱點來做,這樣才能抓住讀者的閱讀欲望,如千島湖未來三年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計劃會給居民帶來什么?兩個社會保障的實施情況、新建設的學校等公共設施、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等等,從上面分析的幾個例子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這里就不再一一羅列。
而說到后續(xù)報道的幾種角度、方式,我自己總結歸納為三種:并列式、輻射式和互動式。
從2008年5月8日《今日千島湖》開始,連續(xù)幾天推出了對建設銀行淳安支行的報道,報道分別從服務質量一流、為中小企業(yè)服務、為百姓改善住房貸款等幾個方面對其工作做了全面報道。這就是典型的并列式后續(xù)報道,也可以稱為系列性報道,這是在該行工作業(yè)績突出的母題下,分解出來,這三篇報道可以說是相互并列的,屬于建行工作的不同方面。這種報道我們的報紙上還有一些很好的例子。
輻射式報道,則是以一個新聞事件作為一個切入點,對這個事件的現狀、成因、影響、解決方法、結果做一個“剖析”,其縱深性遠遠大于并列式和互動式,是最能給讀者澄清事實、講明道理的分析性報道,也是我自己最為欣賞的一種后續(xù)報道方式。例如,我自己正在策劃的一個新聞報道:從塘邊臨時菜市場的改造這個新聞事件入手,在新聞事件刊發(fā)后,準備在做一期見聞類報道,報道現在臨時菜攤的“緊俏”、菜農們每天正在為搶攤位忙碌還出了安全隱患,再采訪城管、菜農、政府相關部門了解這個現狀出現的原因,最后報道縣委縣政府已經在擬建一個方便菜農的果蔬交易農貿市場。這種帶“解讀”“分析”的報道我們的報紙較少有,應該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互動式報道,《今日千島湖》有幾個很好的成功范例。例如,2008年1月24日的頭條《村里存在的難題都解決了》以一個普通村民的來信反映,縣委書記到一線解決難題、為民辦實事的效果,報紙“原汁原味”的刊登了這個村民的來信,真實、質樸的反映了新聞事件的后續(xù)效果。還有就是,三版的報網E動欄目,該欄目就是建立在讀者、網友對事件的探討、分析、討論的基礎上的,基本上都是屬于互動性的后續(xù)報道,但是唯一一點美中不足的是,該欄目的新聞性略差了點,如果能把新近發(fā)生的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多引入到討論交流中,欄目的精彩程度將更高。在做新聞后續(xù)報道中,可以根據新聞事件的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報道角度、方式,這樣將更有利于展示所要報道的主題。
有了可供選擇的新聞事件和報道角度、方式,在具體的后續(xù)報道的寫作中,作為記者除了要履行好一線采訪的各種職責、用好一些常規(guī)的采訪技巧外,我覺得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點“史家眼光”。都說記者是記錄歷史的人,而這個歷史則是由一個個的新聞事件組合而成,所以在做后續(xù)報道的時候,記者更應該多倚重些“理性思維”對發(fā)生在眼前的新聞事件進行思考,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它,采訪中多問問前因后果,多采訪一些事件的親歷者、受影響者、旁觀者,注重收集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以正確無誤的事實為依據做好后續(xù)報道的策劃,同時以客觀地報道做好對整個新聞事件應該有的詮釋,滿足讀者的需求。
第二,要注重記者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很多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多認為現在的記者憑借一臺筆記本電腦和一個富有思維的頭腦就能一個人走遍天下,其實不然。尤其是在做新聞后續(xù)報道中,為了全面分析事件的整體、真相,有時候并不是一兩個記者能單獨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的協(xié)作分工;這也對新聞部一個部門的機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覺得在做一些后續(xù)報道的時候應該有一個總體策劃、分工協(xié)作的工作機制,這樣不僅能提高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保證后續(xù)報道的高質量,避免重復、平淡。
第三,與后方編輯多溝通。后續(xù)報道的采訪往往涉及到很多更深層次、更敏感的問題,在采訪中一切可能情況均可能出現,前方記者一定要多于后方編輯多溝通,及時調整采訪策劃方案和報道的角度,力爭能做出最好看的后續(xù)報道。(全文3499字)
參考文獻:
1,《新聞與寫作》第286期,第48頁
2,http://www.cnhubei.com/index.htm,業(yè)務研討論壇
3,《中國記者》2008年第10期,第60頁
走向全媒體——千島湖傳媒中心十年歷程